施向平 发表于 2013-5-7 10:52:50

征文选登5篇

本帖最后由 施向平 于 2013-5-7 15:15 编辑

                                              我的入党梦
                                                                                    赵立义

   

                                                                              不断实现的梦想
                                                                                       疏泽民     梦想是一个人前行的动力。没有了梦想,也就没有了奋斗目标,这样的人生索然无趣。
    小时候,我对教师极度崇拜,梦想有朝一日也能走上五尺讲台。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然而家里实在太穷了,根本无力供我继续上学。初三那年,我被迫放弃读高中,无奈地选择了一所涉农中专院校,以便尽早参加工作,减轻家里负担。
    三年后,我毕业分配到基层农机站,整天与农民打交道,与农业机械打交道。每当我帮助农民修理好农机具,趴窝的拖拉机又能突突突地下田耕作时,憨厚的农民翘起了大拇指,直夸我是农机医生,手到病除。我想,既然不能圆教师梦,何不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出一番事业,成为一名农机战线上的专家呢?
    确定了目标,就有了干劲。我经常骑一辆破自行车,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走访调查,对所有农业机械设立台账,并建立信息反馈卡,收集机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帮助解决。在实践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差不多能根据拖拉机的声响,判断有无故障及故障部位。我还结合实践编写了《小型拖拉机故障分析与排除》手册,免费发给农机手,同时还将自己的维修经验和心得,写成科普文章,刊登在国内主要农机专业类报刊杂志上。此后,来自全国各地机手的来信雪片般飞来,大多是为机械求医问诊。对于共性的问题,我在报刊上集中作答,个别问题则逐一回信。
    经过十年基层磨练,我的工作得以应手。上级领导看到我表现不错,就把我调到县城一所培训学校任教。尽管学员是成年的机手,有的年龄比我还大,但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投射过来的齐刷刷的目光,我还是感到无比自豪。我的教师梦,终于实现了。与此同时,我连续多年被中国农机科普委评为全国十佳农机秀才,我的农机专家梦,也圆了一小半。
    工作之余,我还坚持文学创作。文学是我的业余爱好,当一名作家,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是我的另一个梦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几年来,我的文字陆续见诸报端,在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已有五百余篇。虽然这个作家梦很漫长很艰辛,但我觉得很充实,也很快乐。
    以前写稿用纸和笔,时间久了,会感到手胀脖子酸,那时我就梦想能拥有一台电脑。2001年,我用稿费买了一台联想电脑和打印机,感觉轻松多了。现在,我又将台式电脑换成笔记本,手机也换成3G的,随时拍照、上网、发稿,十分便捷。这些梦想的实现,让我觉得,活在当下,是多么的幸福和富有。
    是呀,有党的好政策作支撑,有繁荣昌盛的祖国作后盾,有和谐社会作舞台,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呢?


                                                                   曹聚仁遗恨澳门                        柳哲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1900-1972),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奔走呼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并未梦想成真,带着深深的遗憾,在澳门镜湖医院撒手人寰,转眼已过去40余年。令人欣慰的是,曹聚仁著作在内地接二连三出版,纪念设施也相继建立,纪念活动频频举行,两岸往来密切,高层互访频繁,和平曙光再现,足可告慰曹聚仁先生的在天之灵!
  1999年7月5日,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在接受我采访时,首次披露了周恩来总理对曹聚仁先生的评语“爱国人士”。
  为了研究曹聚仁在香港去世前后的情形,我又一次来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曹聚仁逝世时的港澳旧报。泛黄的报纸上,记载了曹聚仁病逝前后的相关情形。我手自笔录,抄出相关报道,让我们深切缅怀毕生爱国的曹聚仁先生。
  曹聚仁在澳门逝世后的第二天,7月24日《澳门日报》以《知名作家教授记者曹聚仁在澳逝世》为题,及时做了报道:
  “ 知名作家、教授、记者曹聚仁年来长期患病,昨日上午十时十五分病逝澳门镜湖医院,享年七十二岁。曹聚仁早年在上海复旦、暨南等校教授文史,抗日战争后从事新闻工作。近年在港致力写作。
  因年老多病,数月前在香港友好照料下,由港转来澳门镜湖医院就医,因病情沉重,虽经多方治疗,终告不治。其家属月前,已由沪来澳,照料一切。”
  1972年7月27日,《澳门日报》再一次以《曹聚仁昨午举殡,百余人参加公祭》为题,以《费彝民致悼词,并向遗瞩慰问》为副题,进行了报道。报道全文摘录如下:
 “知名老作家、教授、记者曹聚仁先生,于本月二十三日,在澳门镜湖医院逝世,昨日中午十二时,在镜湖殡仪馆举行公祭出殡。
   曹聚仁先生生前友好、港澳新闻、文教、出版、工商等界人士一百五十多人,参加了公祭。并向曹聚仁先生家属慰问。
   公祭时,首先由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正副主任费彝民、张思健、王家祯等致送花圈,继由费彝民致悼词。
   费彝民在悼词中说:‘曹聚仁先生,浙江省金华县(今兰溪,原属浦江)。早岁离乡赴沪,从事文化工作,曾在暨南大学等校教书,并创办刊物,著作颇多。在解放以后,曹先生曾从事爱国工作,有所贡献。晚年留居香港,继续著述工作。’    费彝民在悼词中说:‘曹先生近年多病,当以为是风湿症。在港经过多方治疗,最近转来澳门就医,始发现患癌疾,经镜湖医院医务人员悉心救治,以年老体衰,终告无效,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时十五分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同人等及曹先生的海内外友好,闻讯同感悼惜。’    在曹先生患病期间,其夫人邓珂云已由上海抵澳照料一切,曹先生逝世后,他的儿女曹雷、曹景行,也从上海赶抵澳门奔丧。 在公祭后,曹聚仁先生的女儿代表家属致了谢词。 ”  《文汇报》1972年7月25日、26日,连续两天,刊登了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启事,内容如下: “知名老作家、教授、记者曹聚仁先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经于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时十五分,病逝澳门镜湖医院,终年七十二岁。曹先生在全国解放后,从事爱国工作,一旦逝世,同人等深致悼惜。兹定于七月二十六日中午十二时正,在澳门镜湖殡仪馆举行公祭出殡。谨告曹先生之海内外亲友。只领花圈。”   《文汇报》1972年7月26日,发表了《曹聚仁今日出殡,在澳门举行公祭》的消息:  “在澳门镜湖医院殡仪馆礼堂举行公祭,随即出殡火葬。 曹聚仁家属已先后到达澳门。夫人邓珂云月前已自沪到澳照料。曹逝世后,其女曹雷、其子曹景行,也于前日奔丧到澳。  治丧委员会由费彝民(主任)、张思健、王家祯(副主任)、周宏明、李子诵、陈霞子、郭增恺、陈君葆、叶灵凤、车载青、李侠文、陈凡、张学孔、罗孚、严庆澍等组成。
  
  曹聚仁一生,教书著书,并从事新闻工作。解放后,曾致力于爱国事业。一旦逝世,友好深为悼惜。”
  在“文革”时期,曹聚仁逝世后,港澳同仁出面举行公祭,凝聚了中共高层的关注,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拟墓碑碑文,对他盖棺论定,评价他为“爱国人士”。在报道中,也可以窥见一斑。香港爱国人士费彝民等人出面,成立治丧委员会,公祭曹聚仁,高度评价曹聚仁曾“致力于爱国事业”、“曹先生在全国解放后,从事爱国工作”,这充分肯定了曹聚仁的爱国义举,令人欣慰不已!(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复兴路,中国梦      
                                                                                 孙云龙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为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自此,“中国梦”持续发酵,热力不减,迅速成为举国上下热门的词汇,成为党内思想政治建设研究的新方向,成为党外解读中共发展思路的新维度,其背后所蕴藏的时代特色和社会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的阐述有了系统而全面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以此而说明了所谓中国国人共通的梦想,是一条升华至民族乃至国家全面而系统的发展道路,有着清晰而持续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中国梦”对国人的社会影响并不亚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质、社会特色与精神内涵,倡导着国人共通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有力的思想武器,代表着中国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所散发出来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胜利信心。
    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阐述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梦”梦想成真最基础和最根本的标准和特质。中国人民既尊崇着引以为豪的汉唐风采和康乾盛世,也不忘鸦片战争之后被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轰开国门举国人民忍辱负重的屈辱和不堪。仁人志士为探索中国自强的发展道路抛头颅、洒热血,学西方民主共和,而国人民智未开;学日本君主立宪,而满清愚弄天下。中国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碾碎的现实沉重打击着天圆地方视角之下的中华民族。这个时候,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低沉的头颅重新看到光明和希望,社会主义的旗帜和口号也重新唤醒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发展方向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历史舞台之中展露风采,正是用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纲领扎根于中国实际,探索一条专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历经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环境,十年浩劫的思想文化动乱,中国人民在对未来一次又一次毫无经验的摸索与尝试中始终不放弃历经百年屈辱坎坷而建立的幸福国度,而正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渴望,“改革开放”的政策颠覆了过去社会主义的僵化思维和拘泥方针,将社会主义的定义和本质关注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激发了灵感,带来了活力。
   区别于过于强调个人成功的“美国梦”,“中国梦”集体主义的特色更符合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对普通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鼓舞和策动。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振兴是个人过上幸福生活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而国家与民族富强和振兴的果实也必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以分享和得到实质性的回报。“中国梦”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声呓语,它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自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所赢得的信心与尊重,源自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展现出来的魄力和信心。“中国梦”“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情怀倡导着发展的果实和红利必然也必须由人民来分享,“美国梦”落眼于个人标准下的幸福这无可厚非,但这种幸福必定是孤独的,是落寞的,是无法与最广大的社会民众共同分享的。
“中国梦”的阐述之中清晰定义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表明“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源自于中国的制度畅想和发展思路。一切的制度构建和发展维度必须清晰而明确的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调研和论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判断和分析。“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共十八大和全国十二届人大这等关乎中国发展方向的重大会议上持续而系统地进行阐述和宣传,正是表明了执政党对于中国革命经验、建设经验和发展经验的精确概括和总结,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和规划。因而,“中国梦”符合时代潮流,是对改革开放政策又一次的坚定立场,是对开拓创新精神又一次的鞭策鼓励。“中国梦”贴合爱国主义,是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新时期下的自然而顺应民心的融合。
“中国梦”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统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实践,这说明“中国梦”并非不切实际的闭关自大,并非没有根据的虚妄之言,而是有着清晰的结构构架和目标层次,力求追寻全面而系统的构建,努力区分层次和方面的差别,既具体对待,又相互融合,既各个击破,又立体统一。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先将“中国之梦”与“中国人民之梦”有机统一起来,既着眼于国家建设之成就,又放眼于普通民众之幸福,既祈福国家繁荣昌盛,又关注公众民生保障,不谈空话而求真务实,少讲排场而勤俭持国。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要加强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加强大海航行之舵手的领航水准,增强业务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加强先进建设,严惩贪污腐败,涤清党中腐肌烂肉,提拔基层有为青年,减少臃肿机构,透明政策方针,接受人民与历史的检验。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要将综合国力的建设当成各项制度和政策的保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维护世界以及地区和平环境的建设,夯实各项制度完善,加强各项政策落实,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统一于发展与改革的实践。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要加强中国民众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既要让中国人民视“中国梦”为己任,又要让中国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惠及自己。既要顾“大局”,也要顾“小家”,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民生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医疗、食品、环境、住房等问题,让各族人民能够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实质性的红利。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要将法治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尊崇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立法水平、执法能力、司法公正、守法宣传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和到位。将民主和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石和前奏,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民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是因为中国切实对过去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未来道路进行了完整的规划,“中国梦”的提出既体现了中共高层对于未来发展的十足底气和信心,又体现了对道路挫折的清晰认识和定位。“中国梦”让全国各族人民有所希望,让世界各国人民有所期待,也让中国高奏的“复兴之路”的口号和旗帜有了系统的理论引导和政策认同。
千年文化之复兴,百年屈辱之雪洗,几十年道路之摸索,“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节节胜利的今天提出并非偶然,而是韬光养晦之后的必然,中国人民敢于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规划着自己的梦想,这般的底气和信心也无疑激励着全党和各族人民握紧拳头,埋头苦干,为了复兴之路的平坦,为了全面小康的建设,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慨而慷地高歌奋进,经营好每一个充满梦想的明天!

                                                                               王柳英与她的大龙船   
    人这一生总要为别人做一些好事,小到我们的家庭,大到我们的国家。这是旅居瑞典的归国华侨王柳英女士常说的一句话。
  
    初识王柳英女士,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今年70高龄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是一位精神矍铄、健谈的老人。王柳英女士祖籍青田,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后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随丈夫在瑞典做生意,经营饭店业。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先后经营着几家规模很大的饭店,在歌德堡当地小有名气。近期,她最想完成一个心愿,就是她耗资200万美金建造的大龙船能够顺利从歌德堡回国,在明年奥运会上为祖国增光添彩。
  
    说起这艘大龙船,还得提一提1984年的春节。那个春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王柳英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当听到张明敏演唱的《龙的传人》这首歌时,她心潮澎湃。“身为龙的传人,我要造一艘龙船”这个想法跃上心头。1986年,上海与瑞典首都歌德堡结为姊妹城市,两个城市的友好交往,更坚定了王柳英想造一艘龙船的决心。于是,她到上海请设计师设计了三幅不同形态的龙船图案,并决定在上海造船厂建造龙船。历经五年时间,终于,在1991年,上海造船厂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龙船”, 船身上下精心雕琢了8888条龙,二楼船尾还有全套龙椅,堪称一绝。当时上海的媒体对此纷纷进行报道。这艘大龙船长达40多米,分两层,顶上还有一层阁楼,总共有500多吨。建造花费了200万美元。由于没有动力装置,花费了30万美金元由一艘轮船牵引运到了歌德堡。
  
    龙的传人造龙船,这件事在当时的海内外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龙船运回歌德堡后,王柳英就在龙船上开起了饭店,取名龙宫饭店。人们都为看看龙船,能在龙船上品味中国美食,特意赶来就餐。这是中国人在海外的第一艘龙船。
  
    落叶归根,古稀之年的王柳英觉得,哪里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于是她毅然回到了青田——这个生养她的地方。
  
    在外打拼期间,王柳英从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她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市政建设等等方面,王柳英都慷慨解囊。王柳英热衷于公益事业,2001年,她受国务院邀请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庆庆典大会;2005年,她被丽水市政府授予“丽水籍特殊贡献华侨”称号。
  
    王柳英说,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是龙的传人,如果我的龙船也能在开奥运会的时候回到祖国,能够停泊在祖国的海岸线上,能够让更多龙的子孙到龙船上观光浏览,让世界各国的友人都能一睹龙船的风采,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王柳英告诉记者,龙船归故里目前还有一些困难,其中运输和泊位就是最大的难题,但是她决不会放弃这个梦想。

文轩 发表于 2013-5-14 13:43:04

赞赏

施向平 发表于 2013-6-6 17:25:55

发:王柳英与她的大龙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征文选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