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 发表于 2012-11-21 11:00:38

(生态征文) 走进林南村

走进林南村                                         金   矿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得太久,家乡也会变成故乡。”要说林南村这个地方,衣胞之地在这里,今年我已过花甲之年,也就是六十年都一直生活在这里,然而我却对她又感到特别陌生。写了近千篇散文,却没有一篇直接切题于她。我应该是一名可悲的作家。       2009年初冬,原江苏电视台台长苏子龙先生拍电视连续剧《村支书》要选外景地,凭我自我感觉总认为家乡林南倒还不错,把他带到几个地方看看,还特地带到他老朋友邵希平先生的旧居,侃侃而谈数长道短,然而老先生却一点也没有感动,最后他选择了平桥陆桥村那个很不起眼的地方。       这时我不觉对自己有了很大怀疑,这个家乡我对你了解吗?      去年家乡林南村却遇到一件很特殊地大喜事,一位大人物很轻易地走了进来,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石泰峰同志在这个村住了三天,吃住都在老百姓戴洪章家里,并心甘情愿要做林南村村民,这里不觉是一个谜。为什么这样的高官对林南村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而我却看去特别寻常呢。这大概就是灯下黑的观念吧。         为此我才想起要盘点家乡的古董来,看样子我真小看她了。      记得上初二时就曾写过一首不成文的小诗,开头句就是“运河西堆旁,本是我家乡。”林南依傍运河生活了世世代代,她早年是听惯了船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里早年曾叫黄浦滩,黄浦是因为河东有一个古老的小集市被命名为黄浦,滩是指高滩。为什么高滩,是因为白马湖曾连年水患,堆倒了大水夹带着泥沙都积聚到这里,被高高的运河堤挡住,白马湖边低洼处真高还不到五米,这里运河堤边地面的高度真高却超过八米。高滩的农田灌溉难提水,耗水快,早年只能长一些黄豆山芋胡萝卜类旱粮。       灾荒村民穷极了,什么营生的办法都想得出来,吃艺饭逃荒似乎有一点光彩,于是演小戏、唱小唱、荡花船、打花鼓、玩麒麟这些流言八大套他们都很精道。沿着运河南下好远好远,这样就形成了厚重的民歌积淀,也就成为南闸民歌核心区的密集基地。       紧靠运河,运河是这里农民张扬的翅膀,学府文化也就要比闭塞的水荡地区相应有了大的张扬。这里乡民过去还是比较重视文化的,讨饭都要替孩子读书,一个村有好几个私塾馆,当时先生是派饭,自己家里人吃不饱不要紧,先生为大可要恭维之至。还有的少年到宝应淮安城里读公学,多是徒步跑,脚上跑出成排的血泡不叫一声疼。这样也就出现了文才人物。       我曾做过调查及翻阅资料,淮安有一届漕运总督叫杨殿帮的人士就是出生在这里的杨氏寒门。晚清张更明曾是清朝大臣李鸿章家家庭塾师。乡民周云普提考蓝到京城赶考中举,被赐官为如东县令。四代教书世家戴汉仙的老爷子曾在南京考试院做过督学考官。       再谈目前更是人才辈出,有一家被称为书香门第,出了三名书法家,两人是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一人省级会员。老大邵希平是南京市书协副主席,多次随国家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为英国剑桥大学客座教授。老三邵希明在扬州市书法界也很有名气。侄子邵永为江苏省知名青年书法家。受他家影响还有三名省级书法会员也都小有点名气。       军旅人才中有,原昆明空军司令员邵文福将军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导师、在军旅界屡立战功,北京某装备处长邵文秀也晋级到少将军衔他们都是从林南走出。如果排建国以来从军官转业的有二十多人分布江南海北。      艺术的专长更是令人吃惊,这个村竟然出现过在淮剧界与艺术家筱文艳比肩的淮剧杨家班,武生大师杨洪文曾在上海滩红极一时,杨门派杨占魁、杨秀英都是他家门人,还有年轻的文艺之秀,像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主要舞蹈演员杨根生、上海淮剧团淮剧老生之秀杨洋,江苏省三下乡艺术团主要独唱演员,南闸民歌手孙红军。      当然还有我所认识而打造的南闸民歌,林南应该就是南闸民歌的发源地,一个村现今还有乡土民歌手近百人,单我生活的孙庄一个生产组就有四十名老中青乡土民歌手。这个小民歌区域竟然有运河船工号子、农田栽秧鼓、车水号子、小硪号子、石匠洗龙眼、忏词民歌、仪式歌等十多个种类的传统民歌。      也就是在这个村,还有好多个传统文化遗址,像紫竹庵、福音堂、三节桥、童谈夏三家老中医世家、戴姓氏世代教书世家、石匠庄、槽坊庄、黄溜子等都是很有故事传说的古老地名。       全村年轻人中有一百二十多位大学生,五十八人为一类本科大学毕业,杨立桃二十五岁考上博士研究生,二十九岁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上海交大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有多篇论文引领国家生命科学学术界。周安是南京大学博士,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层管理人员。还有年轻的女学生戴方腾留学日本也取得了较高学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都市都有林南人在闯天下。      也就是这个村居然还有几位作家,还有古汉语研究专家,还有研究周易学的历史学家,其作品和成果都在省内外驰名。在国家级出版媒体发表件上千篇,可谓连篇累牍,居然出版有三部三十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有几篇散文精品在全国荣获一等奖。      一个小小的村落,居然出现如此众多文化奇迹现象,引起了大社会众多知名人士的瞩目。有媒介把它称之为林南文化现象,简称为林南现象,在当前特别重视文化生态开发的年代,有些很有名气的政界官场人士对它很是刮目相看。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石泰峰先生居然慕名前来这里,驻扎调研。他发现了这里的神奇,他承认了这里的神奇。承认了这里的乡土人气。作为这种文化现象,里面包含了好多都是传统文化的遗迹和痕迹。我们还是应该在弘扬中予以保护,在传承中予以张扬。作为我也是在这块土地中出生,是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乡土小文人,决心想动一番脑筋,把这个地方的神奇写一写,让外面人知道,让后来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走出林南去拥抱世界,让更多的人走进林南村、走进文化的林南村、走进生态文明的林南村。

张艺华 发表于 2012-11-21 14:40:26

这真的是好地方!

tjcxhq 发表于 2012-11-22 13:50:28

         林南很神奇,底蕴丰厚,远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么一点点知识,做一名林南人骄傲!这里人杰地灵,难怪金老师学识丰富,文笔精华,但愿佳作不断涌现!

王晓静 发表于 2012-11-23 10:16:18

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应加以保护,扩大宣传!

赵日超 发表于 2013-1-30 20:32:13

已发在明日的淮安区报上

吴劲松 发表于 2013-2-1 14:23:03

淮安代代人才倍出,羡慕!一个村也如此,更让人羡慕啊!
问好,祝春节快乐!{:soso_e160:}{:soso_e157:}{:soso_e183:}

赵日超 发表于 2013-2-2 18:28:24

精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态征文) 走进林南村